为完成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目标,充分发挥我校主干学科的学术优势,针对学科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实现以知识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学科可持续发展组织形态,依据我校《深化改革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17-2020年)》,实施高峰造尖行动计划,打造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特制订《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高峰造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 布局落实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精神,以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重点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机制改革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活力,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2. 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围绕实现上海科创中心的内涵要求 ─ “对标国际、聚焦创新、体现优势”三原则,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学科为目标,在整体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柔性引智、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三拳组合,着力打造顶尖优势。
二、总体目标
至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医药学前沿科学技术平台,着力提升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药标准、复方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中药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多学科交叉为手段,取得一批源自中医药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解决医疗卫生的重大问题和医药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落实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高峰造尖行动计划,进一步聚焦学科方向,汇聚一流人才,组建若干个顶尖优势创新团队,以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创制中药重大新药,产出国家科技成果为核心目标,补齐我校国内领先,但国际影响力不足,缺乏重大新药创制和国家科技奖励的短板,打造世界一流的上海中医药大学。
三、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的组建
1. 任务目标:以已经凝聚的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的若干个重点研究领域为整体提升基础,聚焦已经形成的源于中医药理论的创新药物研发、面向难治性慢性疾病的中医答案、立足国际科学前沿的中西医结合新探索的三大顶尖优势突破方向,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创制中药重大新药,产出标志性国家成果。
2. 组建原则:以基于顶尖优势的知识体系科学创新为切入点,突破标签消费的评估制度设计,组建创新驱动的顶尖优势创新团队。以择需布局、自觉组织的团队组建为基础,实施制度供给为先导的经费投入保障。
3. 实施路径:以已经形成的顶尖优势研究方向为切入点,以深度高端国际合作为重要抓手,以一体两翼的团队构架为顶尖人才集聚范式,以国际顶尖影响力成果为表现形式,跨越式打造上海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
4. 考核指标:在Cell、Nature、Science、Lancet、New Eng J Med、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简称六大刊)及其专业子刊发表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其中子刊发表当年影响因子≥10,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和第一作者单位均为我校;或获得国家Ⅰ类新药临床批件, 批件持有者应含我校或已签订成果转让合同;或取得我校第一署名单位的国家科技重大奖励。
5. 遴选条件: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既往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为依据,按我校科学家领衔,围绕主攻方向,引入本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原则,组成方向、目标明确的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给予特区政策,在团队组建、人员分工、绩效激励等方面由团队负责人统筹把握。
1) 以我校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学科人才和已经引进我校的高层次人才为顶尖优势创新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组建团队,团队负责人必须对顶尖优势的研究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团队以负责人命名。
2) 团队负责人已经打造了具备国际顶级学术竞争力的顶尖学术优势,并通过引智育才、国际合作、学科交叉,基本形成了顶尖优势创新团队。
3) 已经完成了六大刊要求的创新突破的工作基础,具备了冲击顶尖优势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或团队负责人已经投稿六大刊,并获得积极反馈。
4) 已经拥有成熟的国际合作伙伴,国际合作对象应当是以通讯作者发表过六大刊论著的外籍专家,年富力强,对团队负责人的研究方向充满兴趣和高度评价,并愿意全力将团队负责人的工作打造到世界一流水平。
5) 团队拥有明显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合理的青年英才,必须是一线的研究骨干,英文流利,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
6) 团队具备顶尖优势创新突破的主要研究设备和条件,或可以通过合作或商业途径解决。
7) 中药重大新药创制方面,已经明确了先导化合物,即将进入临床前研究。
四、保障措施
1. 团队负责人肩负高峰造尖国际影响力使命,学校授予其团队组建、人员分工、绩效激励的全部权利,根据研究需要全权特命组建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对大学负责,以完成大学指定的目标任务为宗旨。
2. 团队一般应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作为合作伙伴。国际合作伙伴应当以通讯作者发表过六大刊论著,原则上应签署中国大陆境内的合作目标的排他性合作协议。
3. 团队负责人承担培养中青年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团队成员应当包括青年骨干、博士后、研究生在内的青年才俊。
4. 团队负责人以学术研究的贡献度为基准,对团队成员绩效激励拥有全权决定权。
5. 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研究生允许根据创新任务跨学科门类审核制招生,博士后面向海内外著名高校招聘,接轨海内外著名高校同级同类研究人员待遇。
6. 大学成立高级国际和国内同行评议专家组,国际评议人应当是六大刊编辑或经历者,或在六大刊通讯发表过论著者。定期对团队负责人工作进度进行同行评议,未获多数通过者淘汰或暂缓执行。提前完成任务者,免于考核继续资助。
五、组织实施
1. 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大学高水平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决策。分管校领导牵头,学科建设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负责方案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工作落实机制,日常工作由学科建设办公室承担。
2. 建设经费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实施预算制项目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组建经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科学研究经费,二是创新团队运行费。其中科研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科学研究等。团队运行经费以科研津贴形式发放,大学系统成员津贴与学校高水平大学创新团队对接,非大学系统成员(国内外合作伙伴、团队博士后等)由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推进项目以总量控制原则由团队负责人发放(单人不超过30万/年)。
3. 各创新团队每年向学校提交工作进展报告,学校对各团队建设任务的进展程度和经费使用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额度挂钩。
4. 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新引进的高端人才,符合遴选条件的,可增补进入团队序列;原未纳入顶尖优势创新团队,但实现了本方案考核指标者,可增补进入团队序列。
附:首批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名单
首批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名单
序号 | 团队负责人 | 依托学科 |
1 | 林国强/田平 | 中药学 |
2 | 陈凯先/李医明 | 中药学 |
3 | 王峥涛 | 中药学 |
4 | 徐宏喜 | 中药学 |
5 | 胡之璧/吴晓俊 | 中药学 |
6 | 张卫东 | 中药学 |
7 | 杨凌 | 中药学 |
8 | 柯细松 | 中药学 |
9 | 黄诚 | 中药学 |
10 | 刘平 | 中医学 |
11 | 王拥军 | 中医学 |
12 | 季光 | 中医学 |
13 | 房敏 | 中医学 |
14 | 吴焕淦 | 中医学 |
15 | 杨华元 | 中医学 |
16 | 杨永清 | 中医学 |
17 | 李琦 | 中医学 |
18 | 柯尊记 | 中西医结合 |
19 | 贾立军 | 中西医结合 |
20 | 张腾 | 中西医结合 |